北京华益瑞科技有限公司来兰州大学榆中校区举办涡动通量观测技术交流
发布日期:2024-09-25 作者:赵力强

为促进兰州大学地理学专业师生对碳交换过程监测方法的最新发展的了解,促进对生态系统过程中碳收支现象和规律的深入探究,北京华益瑞科技有限公司运维中心负责人刘通锋与生态科研团队的应用工程师李颖池、吴尚明于9月23日在榆中校区陇山堂C114开展了一次“涡动通量观测系统”专题技术交流,并进行了野外站点实地考察交流。

吴尚明工程师对涡度相关法的由来及其仪器测量原理进行讲解;刘通锋工程师详细介绍了闭路涡动通量观测设备的基本组成、运行维护方法以及该设备在科研工作中的典型应用;李颖池工程师详细讲解了通量数据处理的整个流程,重点介绍了如何从野外站点采集的原始数据中提取关键信息,并通过实例演示了如何对通量数据进行后处理,计算生态系统净交换(NEE)等。通过理论、实操与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们对闭路涡动通量观测设备的工作原理、实际应用及数据处理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为学生们未来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与会师生们一同前往兰州大学榆中萃英山顶的萃英山地表过程综合观测与模拟实验场,展开实地考察交流。在设备安装现场,同学们踊跃提问,围绕设备的操作与日常维护展开了热烈地讨论,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对设备运行原理和实际操作技能的领悟与理解。

延伸阅读:

净生态系统碳交换量 | 湍流通量观测

气候变化是人类面临的全球性问题,随着CO2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大气中温室气体含量上升,全球平均气温缓慢升高,这将导致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已危及全人类的安全和发展。CO2排放主要来源于生物呼吸作用,化石燃料燃烧,土地利用变化等;CO2吸收主要是通过陆地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地、荒漠、湿地等不同类型)和海洋生态系统的光合作用等方式予以固定。对于一个生态系统而言,当碳的排放大于吸收时,表现为碳源;当吸收大于排放时,则表现为碳汇。可靠的碳排放监测技术,可以准确而全面地获取碳排放数据,为我国有关部门制定碳减排措施和评估减排效果提供基础数据支撑。

涡动相关法是目前能直接测量生态系统与大气间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观测技术。该技术具有时间分辨率高、持续时间长以及测量范围大等特点,在诸多通量观测技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全球主要通量观测网络中(ChinaFlux,AmeriFLUX,ICOS等)均采用涡动相关技术长期定位观测生态与大气间CO2和水汽通量,为全球生态碳、水、热循环过程的研究提供长期观测数据。